2014年5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懋杏轮机技术创新工作室荣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正式进入上海市总工会命名的工作室行列。该工作室于2012年4月26日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领导正式揭牌成立,共有蒋懋杏、陈志农、杨世忠、陈凤双、承毅忠、钱民军6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自成立以来,他们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使命,在培养人才队伍、推进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自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就被赋予了“打造适应未来船企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打造具有总装特色的技术人才队伍 ”排头兵的重任。几年来,工作室坚持带教培训,并力争带一个成一个。截至目前,“高师带徒”共签约9对,经过培养,已经有6名徒弟的技能得到提升,其中包括3名技师、2名高级技师、1名工程师。
此外,针对江南集团承接新船型多、建造难度高的特点,工作室围绕建造技术、工种技能操作规范以及质量薄弱环节控制等方面,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工作室共举办了23场培训班,参训人数达到364人次,有效提升了员工技能,为在建产品质量与周期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员工形成了学习、创新、交流的氛围。蒋懋杏表示:“人才队伍的培养对江南集团成为真正的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非常关键,我们今后将探索更多教育方式,力争培养更多的人才。”
带教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和徒弟共同成长。陈志农被评为“第九届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他与3位徒弟组成的“动力号”QC小组开展了“降低7.6万吨散货船轴舵系镗排加工面缺陷率”QC小组活动,荣获了上海市“QC小组成果奖”,并被评为“2013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陈凤双带教培训的总装“女子接线组”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技术创新助推生产
在工作室成立前,蒋懋杏带头成立了燃气轮机减振器稳定时效试验攻关课题组,在内场进行模拟减振器负重下的压缩量试验。通过近两个月废寝忘食、忘我投入的工作,科学分析10~25摄氏度范围内减振器压缩量的变化值,从中得出了压缩量变化的特性曲线,为燃机与齿轮箱的对中提供了技术依据。在这项试验中,他带领攻坚组成员自制多种特种测量工具,使燃气轮机与减速齿轮箱对中一次获得成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除了减振器压缩量,工作室在燃气轮机后移量、高速弹性轴拉伸量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工作室成立后,蒋懋杏带领的团队确定了立足生产、推进技术创新的主要职责,以解决生产难题、攻克生产技术难关、提高生产效率为切入点,完成了多项课题攻关。同时,在标准化作业管理推进中,工作室共计完成49篇标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
散货船曾是江南集团一段时期的主打民品船舶,工作室在主动力装置安装方面下足了工夫。他们参与设计制造了多功能艉部安装平台,基本取消了艉部作业脚手架的搭设,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他们通过科学计算吨位,大胆革新工艺,创造性地采用轴系衬套同步泵压法,将原本一天的工作量缩至2小时之内,提高了作业效率;他们还合理优化了主机安装工序,将底脚螺栓钻孔、轴系调整等工作顺利提至船台阶段,减轻了下水后主机安装压力。通过这些革新,散货船主动力装置安装方法持续得到优化,为产量与效率的提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工作室不断研究工装整理技术。2013年以来,工作室已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另有8项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这些技术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中,“多功能船用艉部安装平台”仅工时费一年就可节约30多万元;“镗排工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单船工时减少524小时,按每工时68元人工成本计算,单船节省工时费35632元,年节省工时费39万元。
“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现场难题、攻克技术难关、培养造船人才,力争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先进工作者和技术人才,为造船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蒋懋杏表示。(余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