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4年国家和上海科技活动周及2014年上海职工科技活动周期间,上海市总工会召开上海职工创新创效推进会。会上,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顾倩燕设计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勇于迎接挑战
中船九院顾倩燕设计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室的研发团队是一群有着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一个乐于学习、敢于创造、敢于迎接挑战的集体。
顾倩燕设计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室的研发团队分为BIM研究室、结构与性能分析研究室和数字化工艺研究室。他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2013年度携手完成创新课题及攻关项目8项,形成中期成果8项,引进并研发先进技术和工艺工法等10余项,工作室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该工作室成果应用项目累计已达33项,实现间接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为设计、科研和总承包项目及公司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顾倩燕的组织下,工作室采用“首席专家领军、资深工程师带教、专业公司培训”等多种手段,使每一位年轻员工都能快速成长起来,取得显著的成绩。部门员工江杰申请的课题“大面积卸荷及有侧限条件下的特大型船坞底板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获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胡凯、江杰申报的项目“屈曲约束支撑伸臂桁架高层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超大型船坞深基坑开挖与临近桩基的相互影响及位移控制研究”,分别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A类、B类资助;顾倩燕参与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由她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新型自立式复合墙结构设计研究”、“超深格型地下连续墙坞墙结构创新研究”项目分别获得2012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3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通过团队创建工作,顾倩燕领衔的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逐渐成为一支稳定、高效的创新研发团队,并被先后授予“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等荣誉称号。工作室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力争成为复合型人才高地和开拓创新的先锋。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需要保持高度的紧迫感、敏锐的嗅觉和迅速的执行力;创新是同心同向的拔河赛,也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场,这个集体有过无数次齐心协力的奋斗,也经历过无数次面红耳赤的研讨;创新是培育一颗优良的种子,等待它生根、发芽,需要耐心反复试验;创新是要第一时间掌握科技,并针对具体业务开展研发,切实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顾倩燕设计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顺利完成多个项目的BIM应用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工作。其中,“基于BIM的企业数据库开发”课题,结合中船九院项目特点,对BIM企业数据库进行开发,搭建了各专业数据库框架,同时建立了参数化和非参数化构件库;“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BIM和性能分析研究”课题结合中船九院项目,进行绿色建筑BIM和性能分析研究,制定了管线综合碰撞协调原则和管线综合出图标准化定制工作,同时对比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对建筑方案进行了日照、采光分析和风环境模拟。
在建筑结构性能分析研究方面,工作室致力应用高端的分析软件,对复杂结构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构筑完善、高端的多专业性能分析平台,目标是为企业生产项目提供直观、定量、可靠的性能分析和技术支撑。工作室近期完成的“上海船厂2E2—4地块”文化展馆项目,建筑整体造型外观新颖,但其“异型建筑”方案给建筑、结构专业设计带来了挑战。研究室配合设计团队采用NURBS曲面技术进行三维找“形”,并首次尝试多专业三维同步设计,成功实现了建筑方案与结构方案间的模型对接与交互。结合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直观呈现多种设计方案间的优劣分析,采用科学的手段解决工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业主提供决策依据,在保质保量的同时,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最终,团队出色完成了该项目的初版方案设计,实现了“形体优美”与“结构稳定”的完美融合,得到了业主和外方概念设计团队的高度认可。
在船厂数字化工艺设计研究方面,工作室专注于数字化技术在造船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工艺设计的深度融合,为建设数字化工厂提供解决方案。其中,“造船厂理料车间的无线射频技术应用”课题,通过研究RFID技术,制订能够实现船厂钢板信息即时统计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物模型试验加以验证;“涂装车间物流仿真”课题,使用物流仿真软件Quest建立船厂涂装车间的物流仿真模型,研究涂装车间完成某型船舶产品所有分段涂装的生产节拍,验证设计方案。
顾倩燕设计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室通过对“建筑信息模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为中船九院设计、科研和总承包业务提供技术支撑,使其传统业务价值得以提升,并拓展到全生命周期服务领域。(蔡燕国)